戴安澜在杜聿明“第五军”系统内地位如何?
戴安澜在第五军系统内的地位,可用“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”来概括。戴安澜本非杜聿明的“嫡系血亲”,却是最早被纳入第五军核心圈子的“元老股肱”;他不是锋芒毕露的“少壮派”,却被上下公认为“最能代表第五军精神的人”。
戴安澜在第五军系统内的地位,可用“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”来概括。戴安澜本非杜聿明的“嫡系血亲”,却是最早被纳入第五军核心圈子的“元老股肱”;他不是锋芒毕露的“少壮派”,却被上下公认为“最能代表第五军精神的人”。
1942年7月,贵州晴隆县城。郑庭笈带着200师残部护送戴安澜灵柩,夜里遭溃兵抢劫。棺木被掀翻在路边,烈士的勋章和配枪被扒得精光。12岁的戴澄东右眼被枪托砸伤,血糊住了半边脸。郑庭笈在日记里写:我跪在师长的遗像前,把军装扣子全扯崩了。
从8月25日起,云南广播电视台与云南省档案馆合作,在七彩云端推出特别栏目《经典诵读·红色档案里的抗战记忆》。史海钩沉,从文献、书信、日记、电文中,打捞珍贵的历史片段;深情演绎,用主持人专业的诵读,致敬家国记忆;以声音的艺术让抗战精神穿越时空,照亮前行的道路。
2025年春,缅北丛林深处,82岁的戴澄东跪在泥泞中,抚摸着一块斑驳的石碑:"爸爸,我们接您回家了。"79年前,他的父亲戴安澜将军就在这片丛林中留下绝笔:"为国战死,事极光荣"。这支曾在异国歼灭5万日军、收复8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中国远征军,不该只在历史课本的角落
二战时的英国,虽名义上是中国盟友,实则屡次背后捅刀,将中国推向绝境。
巍然矗立的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,以14.72米的雄姿直指苍穹,铭记着中国军队在此役中14000余人的惨重伤亡。塔身正面镌刻的碑文力透石背:“自十二月十八日起,无日不战,无战不烈”,十二个字道尽战役之惨烈。纪念塔后面,是三座阵亡将士公墓,石碑上刻着
戴安澜出生于安徽无为,抗日英烈,中国远征军200师师长。2009年9月10日,被评为“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”。
抗战期间,无数炎黄子孙抛头颅,洒热血,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他们的英名永垂史册,永远活在人民心中。